??? 近期,國家醫保局通過組織線上藥價查詢、線索通報中指出,中藥存在“價差懸殊、價格虛高、價質失衡”等突出問題,嚴重制約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加重患者經濟負擔和醫保基金運行壓力。亟須構建涵蓋“掛網治理-集采控價-價值醫療-數據監管-目錄優化-創新驅動”六個維度的協同治理體系,推動中藥價格回歸合理區間,促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 一、中藥材價格不透明,飲片掛網采購相對滯后
??? 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和中成藥等產品的主要原料為中藥材。中藥材屬于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價格形成機制較為模糊。 其一,全鏈條成本不透明。中藥材價格受天氣、自然災害、種植面積等多重因素影響,從產地、種植年份、采收、取材、加工、倉儲、流通到終端,環節眾多且分散,真實成本難以精確核算,導致價格透明度低。 其二,中藥材生產的規模化與標準化程度亟待提升。目前,中藥材生產企業眾多,規模偏小,地域分散,以小型農戶、合作社或地方企業為主體,難以溯源,流通環節存在藥品混雜分拆。同時,生產標準化水平不高,缺乏統一、規范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標準,不同產區、不同企業之間的品質差異顯著,質量難以保證,市場價格較為混亂。 其三,道地藥材質量評價體系難以落地。道地藥材作為優質中藥材的代表,有團體和地方等推薦性質量認定標準,但由于產業鏈長等多種原因,標準難以全面落地。 其四,飲片掛網治理相對滯后。長期以來,中藥飲片和配方顆粒多由醫療機構通過線下渠道采購,價格數據缺失,監管難度大。
??? 2024年,由山東省牽頭的第一輪中藥飲片集中帶量采購涵蓋45個品種,每個品種區分選貨與統貨兩種規格,在降價、提質、優化供應鏈和構建追溯體系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推動了行業整合與升級。然而也出現了個別企業質量不一、低價中標后斷供等問題。例如,全國中藥飲片聯采中選企業中的山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某藥業有限公司已向聯采辦提交放棄供應申請。
??? 二、中成藥組方復雜,價差懸殊虛高混亂
??? 今年7月,國家醫保局價采中心發布《醫藥價格風險線索通報(第一批)》指出,中成藥價格存在顯著價差懸殊和虛高現象,同種藥品的日均治療費用相差可達5倍甚至10倍以上,部分藥品掛網價格超過100元。價格亂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組方不統一,行業中“同方異名、同方不同劑量、同方不同質”等現象普遍,組方缺乏標準化導致成本和價格差異大。 二是加工工藝不同,企業在原料炮制、輔料添加、劑型設計及技術標準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拉大生產成本差距,難以進行橫向比較。 三是原料成本差異明顯,部分中成藥含有麝香、牛黃、野生紅景天等珍稀或受保護動植物成分,資源稀缺推高價格。四是品牌溢價現象突出,部分老字號企業和“獨家品種”企業憑借市場優勢獲得過高定價權,導致價格與成本嚴重脫鉤。
??? 在“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中,對銷量前100的中成藥進行監測發現,零售藥店價格高于醫療機構的占比達70%,零售藥店價格低于醫院的占比為30%。例如,吉林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安神補腦液(10ml×40支),藥店售價89.8元,醫院售價21.73元,差價高達68.07元。
??? 三、構建六個維度價格治理體系的路徑
??? (一)全面推進掛網采購,優化平臺掛網規則
??? 目前各省中藥飲片尚未完全納入統一采購平臺,應加快將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全面納入省級集中采購平臺掛網交易,實現價格公開透明,尤其要推進公立醫療機構實現中藥飲片線上采購。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允許企業根據原材料價格波動每年2至3次申報調整掛網價格,既保障企業合理利潤,也增強市場價格調控能力。優化掛網規則,以“最小日治療費用”為基準,設定3倍為黃色預警線,5倍為紅色預警線,實現對掛網藥品的精準識別與分級管理。對于日治療費用極低(≤5元)的基本藥物或常用藥品,可豁免倍率限制。掛網價格應作為醫保支付和帶量采購的數據基準,推動形成更加公允的市場價格。
??? (二)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堅持質量價值導向
??? 依托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系統及其招采子平臺數據,加快建立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中成藥綜合評價機制,涵蓋質量、療效、安全性、藥物經濟性等多維度指標。推動建立中藥飲片與成藥的質量分級體系,探索引入生物效價檢測、指紋圖譜質量控制等現代評價技術,為“優質優價”提供技術支撐。
??? (三)依托醫保大數據賦能,強化價格行為監管
??? 充分利用醫保結算與招采子系統等大數據資源,建立中成藥價格監測預警和成本追溯機制,全面采集平臺的掛網價,以及公立醫療機構、定點零售藥店的銷售價格。構建價格監測模型,動態跟蹤藥品價格、采購數量、報銷比例等關鍵指標,及時識別異常定價、壟斷銷售、虛假報價等行為,為監管決策提供堅實數據支持。
??? (四)推進中藥目錄優化,提升中藥臨床價值
??? 加強醫保目錄動態調整與中藥臨床療效評價的銜接,優先遴選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價格合理的中成藥品種。探索區分治療性用藥與輔助性用藥,醫保基金主要支付治療性用藥,輔助性用藥則限于個人賬戶支付。制定中成藥醫保支付標準,推動醫療機構建立中藥處方點評制度,促進中西藥協同與合理用藥,保障基金安全。例如,某三級醫院通過實施處方點評,將血塞通注射液年使用量從24000支降至2760支,顯著提升用藥合理性。
??? (五)實施集中帶量采購,價格控制與質量保障并重
??? 針對采購金額大、應用范圍廣的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品種,穩妥推進集中帶量采購。基于綜合評價結果對產品進行科學分組,中藥飲片可區分為道地藥材(精選)和普通藥材,避免唯價格競爭。加強中選產品質量監管與供應保障,利用醫保大數據監測采購量完成情況,對完成率高的企業予以激勵,對完成率過低的企業建立退出機制,保障臨床用藥安全可及。
??? (六)完善創新驅動機制,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 構建“市場激勵有回報、研發投入有保障、成果轉化有路徑、知識產權有保護”的創新生態系統,引導中藥企業從低成本競爭轉向提升產品質量、深化臨床證據、研發真正符合臨床需求的創新產品。對具有顯著臨床價值的中藥創新藥給予適當市場獨占期與數據保護,支持經典名方和醫療機構制劑向中藥新藥轉化。推動中醫藥產業實現從“以量取勝”到“以質引領”的轉型,步入創新驅動、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軌道,為全球健康問題提供更多如“青蒿素”一樣的中國方案。